查看原文
其他

「与魔鬼交易」的制度,美国近况及中国刑诉改革镜鉴 | 麦读译丛新书首发

麦读君 麦读 2019-04-27


【提醒】讲座在5月8日20:30开始,请提前10分钟进入「麦读讲座群」。


根据美国量刑委员会的统计,联邦犯罪案件中,通过辩诉交易结案的比例高达96%。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有4%的案件经历了完整的陪审团审判,《波士顿LEGAL》《傲骨之战》里法庭之上跌宕起伏的唇枪舌战,其实只是美国刑事审判的少数派,是浮在海面的冰山一角而已。那么,什么是辩诉交易?

 

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的定义:

 

辩诉交易是指检察官和刑事被告人之间协商达成的协议,协议中被告人对较轻的指控或多项指控中的一项做有罪答辩,换取检察官一定让步,那些让步通常包括更宽大的量刑或者对部分指控的撤销。


辩诉交易,从最初法官眼中「与魔鬼的交易」到成为美国刑事司法体系的主线,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辩诉交易中:

法官如何确保裁判公正?

检察官如何高效完成刑事追诉?

律师如何帮助当事人获得更有利的诉讼结果?

如何防止庭审之外的交易对司法公正的偏离?

 

这些法律人最关心的问题,在《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一书中一一做了解答。

 

一部全面呈现美国辩诉交易的经典作品



《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体)脱胎于斯蒂芬诺斯·毕贝斯发表在《哈佛法律评论》的长篇论文。毕贝斯是美国著名刑法学家,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联邦上诉法院和州高级法院法官判决引用最高的15名法学学者之一,也位列刑法学领域引用率TOP5之中。2017年,毕贝斯由特朗普总统提名担任美国联邦第三巡回上诉法院法官。此前,他曾任美国最高法院肯尼迪大法官助理、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教授。


《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是一部全面呈现和反思辩诉交易制度,并针对制度弊端给出解决方案的经典作品,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引用率极高。

 

第二、三部分由本书译者杨先德检察官和廖钰法官专为中国同行提供。他们均深度参与了中国「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与实践,为方便同行了解美国辩诉交易的实际操作,两位译者特意翻译了《美国辩诉交易经典案例判决及其解读》和《美国辩诉交易相关文书》,作为附录1和附录2。

 

只有读懂了辩诉交易制度,才算窥见了美国刑事司法的全貌,《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就是一本完美的学习读物。

 

一部跨学科解析辩诉交易制度与改进方法操作指南

 

硬壳锁线精装;封面扉页采用140克帕斯纹高白画童特种纸;封面烫白工艺;四色彩扉;正文70克玉龙纯质纸。


当毕贝斯教授撰写《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时,辩诉交易制度已经稳定运行100多年,作者的写作重心更多地放在对辩诉交易的解析、反思与改进。因此,本书译者杨先德检察官以一篇《诉讼参与者视角下的辩诉交易》的万言长序,对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做了简史性的回顾。

 

作为一名辩诉交易的改良主义者,毕贝斯教授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对传统的辩诉交易模型进行了结构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修正。作者希望不断缩小庭审之外的量刑交易与真正的庭审量刑之间的差距,继而减少辩诉交易实践中的种种不公现象。

 

辩诉交易是否会沦为有钱人的游戏?

熟谙交易规则的惯犯是否反而能获得比偶犯更轻的刑罚?

孤立无助的被告人是否更容易落入检察官的「陷阱」?

.......

 

书中提到的弊端和改革措施,正是中国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当事人可能或即将遇到的。「对于正在探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的司法实务界而言,该书的面世将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这也是译者翻译本书、写作长序以及增加两个附录的用意所在。

 

一部紧贴正在进行的中国刑事司法改革镜鉴之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13388qdkc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法治中国》第五集介绍海淀法院改革片断


美国辩诉交易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内战结束后,工业化、城市化席卷全美,连锁反应是人口聚集、犯罪增加、案件上升,同时司法资源有限,美国法官和检察官陷入了今天的中国同行们熟悉的「案多人少」困境。在此背景下,能够节约司法资源、实现快速结案的「辩诉交易」在实践中应运而生。从一开始的藏藏掖掖,直到1978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正式确认辩诉交易的合宪性,成为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城镇化率在2016年已达到57.35%。与此对应,早在2014年,全国人大已授权「两高」在18个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2016年又新增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本书译者廖钰法官所在的北京海淀区法院正是双试点机构之一,他们推出的刑事案件「48小时速裁模式」,作为改革范本进入了《法治中国》记录片。


为海淀法院改革试点提供「决策参考」的过程中,廖钰法官与她的研究室同事对《美国犹他州辩诉交易协议文书模板》进行了「改良」,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速裁程序告权书」,这组成了本书的附录2。

 

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正式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最引人关注的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将于2018年11月期满,修正草案总结试点经验,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从宽处理,检察院有权建议法院适用速裁程序」正式写入刑诉法。

 

《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译者签名本首发之际,麦读特意邀请两位译者为读者带来一场讲座。讲座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如何理解「刑事速裁」「认罪认罚从宽」与美国辩诉交易的关联与区别及对刑事控辩业务的影响;

第二部分,体制内的年青法律人如何在工作中产出学术成果。

 

【提醒】讲座在5月8日20:30开始,请添加麦读君( maidujun ),发送支付成功截图,提前10分钟进入「麦读讲座群」。


名家推荐


 


本书对于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反思时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研究本土化的「量刑协商」中需要引以为鉴的内容,让「协商」给认罪认罚从宽注入有益的因子,同时也要让风险管控的制度设计避免有悖于公平正义的灰色「交易」。只有在深入分析新制度对司法实践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以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始新时代大背景下的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

 


一般认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出于对庭审结果的预测,因为趋利避害而选择和控方进行协商、交易,本书在此基础上大大丰富了辩诉交易的运作机理,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美国最新的刑事法发展动向,开展相关比较研究;也有助于我国推进认罪认罚从宽改革时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合理因素,使我国司法改革能够用世界眼光思考中国问题。


制度由历史铸就,也是理论推演和实用主义的产物。但是,历史不断演进,理论不会恒久,变化决定需求,「完美」的诉讼制度永远只是未来时。辩诉交易制度历经争议,逐步成型,但也受制于量刑指南、证据开示、诉辩成本、诉讼心理等主客观因素。本书回应时代之变,采用多学科、多视角方法,探讨了完善辩诉交易制度的路径,对于我们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瑞华教授为《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撰写了非常精彩的序言,正值陈老师新书《刑事辩护的艺术》上市,麦读争取到100册作者签名本,售完不补。



【陈老师为《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所作序言节选】对于正在探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的司法实务界而言,该书的面世将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对于正在总结改革经验、推进法学理论研究的法学研究者而方,该书也提供了一次了解美国刑事法研究最新理论成果的机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13383lvgrt&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图书视频展示 作者译者出镜


▽▽点击下方进入麦读书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